建行广西区分行:八桂水韵焕新篇

在广西的版图上,水是流动的诗行——红水河的银链穿峡谷而过,漓江水的绿绸绕青山而行,珠江口的碧波载着“广西清甜”奔涌向粤港澳……
建设银行广西区分行正以绿色金融为笔,紧扣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统筹高质量发展与水安全保障要求,在这幅水韵长卷中写下生动注脚:是兴水润泽民生的“紧密伙伴”、护佑江河安澜的“耐心资本”、呵护河湖健康的“金融后盾”,“因建而生、因建而兴”的当代治水新篇章渐次展开。
让“水电富矿”绽放民生光芒
紧扣中央“补齐民生水利短板”要求,建设银行广西区分行立足基础设施建设传统优势,把灌区工程、移民安置作为支持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战场。
红水河660公里的奔流中,藏着756米落差的“能量密码”。在建设银行广西区分行超150亿元贷款的浇灌下,10座梯级电站如珍珠般镶嵌在河畔,让“一滴水发电十次”从奇迹变为日常——年发电量超570亿千瓦时的轰鸣里,藏着万家灯火的璀璨。而总库容470多亿立方米的水库群,更像巨型“水银行”,为珠江流域的防洪、航运、灌溉储备着“底气”。
桂中平原的稻田里,这份“底气”化作了实实在在的甘甜。曾经,1260万人口赖以生存的1228万亩耕地,总在秋冬遭遇“水荒”。建设银行广西区分行8亿元信用额度的“及时雨”落下后,乐滩水库引水灌区的清泉顺着管道奔涌,试通水那天,合山市岭南镇的农民抚摸着“喝”上“自来水”的稻田,笑纹里盛着稻浪的弧度。
大藤峡库区的晨雾中,这份温暖更显厚重。大成塘安置区的苗族阿妈第一次拧开新家的水龙头时,身后的建行员工正忙着登记帮扶需求。这个住着1053户3360名各族群众的安置区,是建设银行广西区分行“一户一户做工作”的牵挂。累计为大藤峡水利项目发放的22亿元贷款,不仅让最后一台机组顺利并网,更让各族群众从“水患忧居”迈向“江景安居”。
用“耐心资本”编织安澜画卷
面对水利工程“周期长、收益慢”的特点,建设银行广西区分行以“耐心资本”持续注入动能,筑牢八桂大地的防洪屏障。
“以前汛期,漓江水能漫到解放桥的台阶!”桂林老市民的记忆里,藏着洪水的惊险。而现在,斧子口水库的闸门轻轻一提,就能把洪峰“锁”在峡谷里——这份安稳,源于建设银行广西区分行14年的坚守。从2011到2025年,33亿元“漓江生态保护贷”像一条坚韧的线,串起固定资产贷款、PPP模式等金融工具,让枯水期的漓江保持60立方米每秒的温柔流淌,游船能直抵阳朔的画境。
2024年台风“摩羯”过境广西时,这份坚守化作了守护的力量。大藤峡水利枢纽的“流动性保障”机制精准发力,截留柳江洪峰的瞬间,下游梧州骑楼城的商户正悠闲地擦拭玻璃——曾经“水浸街”的记忆,早已被建设银行广西区分行绿色信贷支持的防洪工程“锁”进历史。
以“金融后盾”守护一江清流
为助力“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”,建设银行广西区分行化身流域治理的“金融后盾”,以“宜居”为目标提升人居环境舒适度,以“美丽”为底色擦亮城市生态新名片。
“西江在梧州穿城而过时,绿得能看见水底的卵石!”这份清澈,是广西送给粤港澳大湾区的“生态礼物”。建设银行广西区分行的绿色金融版图,正沿着20.24万平方公里的珠江流域铺展:在河池,有色金属企业的循环水管网里,95.79%的工业用水正在“转圈”,28亿元绿色贷款催生的污水处理系统,让“有色金属之乡”的河水重返碧绿;在柳州,白沙污水处理厂每天“吞下”18万立方米污水,经A/O工艺“消化”后,流出的清水能养锦鲤,而石碑坪镇的PPP项目更让柳江饮用水段常年保持地表水I类标准。
南宁那考河的蜕变,更是一部“金融+生态”的童话。曾经垃圾漂浮的黑臭河,在建设银行广西区分行PPP项目的“魔法”下,长出了“百亩美人蕉”,智慧管理平台实时监测着每一滴水的健康。2023年入选“全国美丽河湖”时,晨练的老人总说:“这哪是河啊,分明是城市的绿肺!”
这滴从云贵高原出发的水,发电、灌溉、防洪、润城、净流,最终携八桂清甜奔涌向粤港澳——它流过的轨迹,正是建设银行广西区分行以绿色金融书写的答案:让水更清,让山更绿,让日子更甜。(石舒怡)
分享让更多人看到
- 评论
- 关注